2017年2月-2020年4月收治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80例,患者均被确诊为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;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,各40例。对照组男24例,女16例;年龄48~76岁,平均(65.4±5.8)岁;慢阻肺病程2~12年,平均(7.1±1.5)年;呼吸衰竭分型:Ⅰ型14例,Ⅱ型26例。观察组男22例,女18例;年龄50~79岁,平均(65.7±6.0)岁;慢阻肺病程2~13年,平均(7.3±1.6)年;呼吸衰竭分型:Ⅰ型12例,Ⅱ型28例。两组一般资料比较,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>0.05),具有可比性。
纳入标准:(1)符合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诊断标准。(2)符合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,且分型为Ⅰ~Ⅱ型。(3)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。
排除标准:(1)其他严重脏器功能障碍、凝血功能障碍、恶性肿瘤等疾病。(2)其他呼吸系统疾病。(3)预计生存期<2个月。(4)治疗配合度差。
方法:(1)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:入院后立即给予低流量鼻导管吸氧、止咳化痰、平喘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、酌情使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等常规治疗。(2)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无创呼吸机通气治疗:选择双水平正压通气(Bi PAP)治疗,选择美国伟康公司的Bi PAP Harmony S/T呼吸机,S/T模式,给患者选择合适的硅胶面罩,调节固定带的松紧度适宜,避免漏气,也避免造成面部压迫,取半卧位,设定呼吸参数为:呼吸频率12~18次/min,氧流量3~7 L/min,吸气压力(IPAP)初始为8~12cm H2O,然后以2 cm H2O/次的速率增加,直到增加到18 cm H2O;呼气压力(EPAP)为4~8 cm H2O,保持吸呼比为10:2.5,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适当调整呼吸机参数,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%以上。
观察指标: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、并发症发生率、住院时间及有创机械通气率。
疗效判定标准:(1)显效:咳嗽、咳痰、呼吸困难等症状体征均完全消失,动脉血气指标水平恢复正常。(2)有效:咳嗽、咳痰、呼吸困难等症状体征大部分缓解,动脉血气指标水平明显改善。(3)无效:病情无明显好转者。总有效率=(显效+有效)/总例数×100%。
统计学处理:数据应用SPSS 23.0软件处理;计数资料以[n(%)]表示,采用χ2检验;计量资料以表示,采用t检验;P<0.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。